中科院青岛能源所 不需要融资

青岛·学术/科研·500-999人

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开发

6-10K

青岛

不限

博士

全职

职位描述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电化学过程与制储氢技术研究组 人才招聘
一、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是由中国科学院、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启动筹建并纳入中国科学院管理序列的国立科研机构。2019年6月,山东省、中科院、青岛市三方签署协议以青岛能源所为依托单位共同筹建山东能源研究院,以满足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需求。2020年1月,山东能源研究院正式成立,2020年12月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筹)正式挂牌成立。
  青岛能源所(山东能源研究院)坚持创新驱动与需求牵引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并重,聚焦生物能源、化石能源、先进储能技术、太阳能、氢能与燃料电池、海洋能等领域,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和系统集成重大创新研究,突破清洁能源领域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提供重大创新成果和系统解决方案,不断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面向未来,青岛能源所以建设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为目标,抓住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研究院和山东能源研究院建设的机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构建平台、人才、项目、成果等高度集聚、相互协同的国际一流能源科技创新中心。
根据研究所与山东能源研究院发展规划与科技工作需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组织岗位聘用职工招聘工作。欢迎具有相关工作背景的海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积极申请。
二、课题组简介
电化学过程与制储氢技术研究组隶属于燃料电池工程研究中心,凝聚了一批积极上进、富有梦想与拼搏精神的年轻研究人员。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材料、部件、过程及系统应用与研究,目前已承担中日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在燃料电池材料、部件、电堆与系统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三、任职条件
(一)基本任职条件
1、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热爱科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勇于创新;
3、系统掌握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4、一般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或博士学位;
5、满足岗位所需任职条件。
(二)中级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1、年龄不超过35周岁,具有博士学历学位,从事工程技术等相关工作的可放宽至硕士学历学位;
2、博士学位应聘人员应具有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或相关工作经历;
3、硕士学位应聘人员应具有5年及以上工作经验;
4、系统掌握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达到中级岗位应聘条件。
(三)副高及以上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1、年龄不超过40周岁,具有博士学历学位,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可放宽至硕士学历学位;
2、在相关基础前沿或工程技术领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背景,取得突出成绩,在本领域重要刊物上发表过研究论文;或掌握工程技术、能够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达到副高级及以上岗位应聘条件。
四、招聘岗位
(一)中级岗位
1.岗位名称;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开发
岗位职责:(1)主要从事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部件的批量制备工艺开发、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工作等;
(2)能够独立完成研究组长交给的科研任务,并积极申报和承担相关课题。
学位要求:博士
任职条件:(1)化学工程、材料化学、电化学、物理化学或其他相关化学专业
(2)具有较好的英文基础,能熟练查阅英文专业文献,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过SCI论文或具有相似科研成果(专利、技术标准等)
计划招聘人数:2人
2. 岗位名称;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设计开发
岗位职责:(1)主要从事燃料电池极板、电堆、系统的设计、制图以及加工等工程类工作;
(2)能够独立完成研究组长交给的科研任务。
学位要求:硕士及以上
任职条件:(1)化工、材料、电控、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具备熟练使用AutoCAD、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技能
(2)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良好的英语阅读及书面表达能力或具有相似科研成果(专利、技术标准等)
计划招聘人数:2人

(二)副高及以上岗位
岗位名称;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发
岗位职责:从事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部件、系统集成与过程模拟研发
学位要求:博士
任职条件:(1)在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获得化学工程、材料化学、电化学、物理化学或其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研究经历
(2) 具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发背景者优先考虑
(3)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高水平期刊有代表性论文或具有相似科研成果(专利、技术标准等)
计划招聘人数:4人
五、薪酬福利
1、纳入山东能源研究院岗位聘用人员管理,薪酬待遇按照国家、中科院、山东省有关规定执行;
2、缴纳事业单位五险一金,提供健康体检、带薪年假、教育培训、生日福利、餐补等福利;
3、提供出国学习、交流访问机会等。
公司介绍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是由中科院、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国立科研机构。2019年6月17日,山东省、中科院、青岛市三方签署协议以青岛能源所为依托单位,共同筹建山东能源研究院,以满足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需求,支撑国家能源创新体系建设。2020年1月9日,山东能源研究院正式成立。
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在原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2008年组建)基础上发展而来,于2020年成立,中心负责人吕雪峰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燃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筹)负责人;先后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2013)、国家杰青(2015)、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 、国家级人才计划(2017)。中心以微生物合成生物技术和绿色生物制造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应用系统生物技术、合成生物技术、过程工程技术手段,揭示重要的微生物生理和代谢功能机制,实现能源产品、医药产品和大宗化学品的绿色生物制造。中心已经组建了3名研究员、8名副研研究员、3名助理研究员、4名博士后(2名外籍)以及十余名项目聘用人员的研究队伍;现有办公和实验区面积1100余平,配置了蓝细菌培养平台、微生物发酵平台、分析测试平台等重要功能区,拥有百余台/套大型实验设备,价值2000余万元;建成有占地13亩的微藻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及加工精制功能车间。
中心先后与波音公司、壳牌公司、道达尔等跨国集团开展了横向技术合作,与德国弗莱堡大学、德国罗斯托克大学联合承担国际合作项目,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开展合作交流并联合发表文章多篇。中心注重院企合作和技术转移转化,与青岛琅琊台集团、浙江海正药业、山东鲁抗医药、浙江国光生化等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在微生物合成生物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方面进行联合研究,已完成完成技术转让3项;2018年与浙江海正药业共建“真菌药物联合实验室”,2019与鲁抗医药共建“合成生物技术与微生物药物联合实验室”。基于自主创新的螺旋藻甘油葡糖苷合成技术,已经成立创业公司“中科蓝智”,建成规模化示范和生产基地,有效的推动了技术产业化应用。中心以合成生物技术和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实际应用为目标,将进行“资源采集、原始创新、技术集成”三个层面的研究布局,重点在蓝细菌合成生物技术和光合生物制造、丝状真菌合成生物技术和生物资源挖掘、酵母合成生物技术和传统中药功能组分合成技术三个方向上进行攻关,在此过程中打造一流的微生物制造工程创新团队。
青岛崂山区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189号
相似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