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搜公司 用看准搜索

搜索公司或者职位

电子仓管员工作内容

电子仓管员做什么的?通过真实的招聘信息了解电子仓管员工作内容,掌握企业对电子仓管员的要求。同时该职位有143条工资、234条面试,更全面了解电子仓管员工作职责。
岗位职责
1. 仓库出入库产品数量的核对审验;
2. 仓库存放产品货位的编排和维护。 展开全文
职责推荐

机械研发人员职责

院况简介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始建于1956年(丙申年),全国一届人大的提议和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决策是总院成立的法律依据,提升中国装备制造水平是总院的神圣历史使命,现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 现已形成“机械装备技术研究与服务”和“相关设备制造”两大主业,28年总院资产总额已达31.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在科研方面,已在22个方向取得科研成果及专利7多项。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交通运输、信息产业、环保和能源等多个领域。结合标准化、质量检测、质量认证和管理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能够为客户提供从科研开发、装备制造到技术服务的全面解决方案。 秉承“科技以人为本”为治院理念,坚持科研育才,总院形成了由3位院士、2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279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34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组成的科研带头人队伍;通过院内的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 目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已形成拥有12个全资子企业(公司),2个控股公司的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集团,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将全力打造引领中国装备制造技术的科技企业集团。 企业形象 此标志以CAM为创意元素,造型简洁、色彩醒目,用抽象的方式把CAM变形成两座山峰,寓意机械院勇于攀登科技高峰,象征着机械院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和持续发展,体现出机械院永远进取的信念。蓝色代表着科技、宇宙,象征着机械院的研发领域十分宽广,预示着极大的发展机遇;黄色代表机械院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必将取得辉煌的业绩,为中国制造业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发领域 先进制造技术 包括:重大技术装备中的共性技术 、精密塑性成形技术 、高效清洁节能热处理技术 、精密复杂模具技术、优质高效焊接技术 、精密优质铸件成形技术 、新型优质表面保护技术 、现代设计技术 、精密机械传动技术 、工业发展预测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包括:制造业信息化综合集成技术 、制造业信息化综合自动化技术 、精密测量与自动检测技术 、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 、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 包括:环保技术及装备 、电气物理技术及装备 、网络技术及工程 、机电一体化非标成套设备 新材料及工程应用技术 包括:材料新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新型复合材料技术 、特种功能材料技术 发展历程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前身为原第一机械工业部直属的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和机械科学研究院。两院均成立于一九五六年三月,至今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不仅保留并壮大了建院初期的专业领域及实力,还相继融合了原一机部电器科学研究院、第一设计研究院、工程机械与军用改装车试验场的有生力量,形成了目前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机电结合、产品与工艺结合、研究开发与工程设计、检验认证技术成套的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已任的集团型大型科技企业。 组建与初创阶段 一九五六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机械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在建设大型骨干企业和老厂技术改造的同时,建立机械工业科研机构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发言时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有独立的设计能力,而独立的设计能力又要建筑在试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同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联系,并积极建立与健全部内的设计和工艺研究机构,开展技术研究工作。据此,一机部于一九五六年三月六日以机技研字第66号文正式通知成立三个部属研究院,即机械科学研究院、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和工具科学研究院。同时决定将上海综合工业试验研究所改名为上海材料应用科学研究所,并与一机部三局重型机械研究室一并划归机械科学研究院领导;与东北工学院合办沈阳矿山机械研究室;决定将中南综合试验研究所改名为武汉热处理工艺研究所、东北综合试验研究所改名为沈阳铸造工艺研究所,并划归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领导;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办哈尔滨焊接工艺研究所。此外,与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合作,分别建立铸铁研究室和铸工研究室。 两院建院初期均在北京市苏州胡同办公。一九五七年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迁移至首体南路办公。 一九五八年,一机部各专业局相继建立产品研究所。同年五月八日一机部以机技字119号文通知将机械科学研究院和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合并为机械制造与工艺科学研究院。一九五九年底改名为机械科学研究院,并规定了六个主要研究领域,即:机械强度、刚度、结构与传动(含液压、气动);机械制造工艺共同性问题、工艺典型化、设计结构的工艺性、新工艺探索等;生产组织、成批与单件加工工艺的典型设计,提高质量与劳动生产率的措施;材料应用、耐热合金、金属腐蚀与保护;标准与互换;生产过程的控制及机械化、自动化。要求“除对一般性机械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外,重点放在大型机械方面,作为研究机械技术的一个综合性、面对全国的研究院”。 根据既定的任务,院部设立了八个专业处:一处(强度、传动)、二处(材料、热处理、理化)、三处(铸造)、四处(焊接)、五处(冷加工、自动化)、六处(生产组织)、七处(锻压)和标准处。并先后成立了相应的情报资料、技术供应、设备动力、试制工厂等技术辅助部门和行政业务职能处室。于一九五八年六月对院属四个研究所正式命名为:上海材料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与热处理研究所、沈阳铸造研究所和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至此,机械科学研究院完成了建院、合并、调整和健全的初创阶段。 成长与发展阶段 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六年的八年是机械科学研究院成长与发展阶段。 “大跃进”和随之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使院的各方面工作均受到了一定影响。但经过深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科研十四条”,广大职工坚定了信心,振奋了精神,使院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总结这八年的成就,可以概括为:创造了科研物质条件;壮大和锻炼了科技队伍;加强了科研指挥体系;发挥了院所综合作战能力;取得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对机械工业和国防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自一九五九年九月至一九六四年相继建成了一、二、三号试验楼和试制工厂以及四号楼的基础工程。先后建立了三十四个各类试验室,其中三号楼恒温室,在当时是国内最高水平的恒温室之一,温度波动范围在±.1°C内。与此同时,购置和自制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所必须的仪器与设备。据一九六五年底统计,院本部拥有重要仪器设备共25多台套,原值83多万元。试验研究和生产建筑面积达2565M2。为院作为机械工业基础技术和基本工艺研究开发的实体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人才是科研的基础。在这一时期为培养人才采取了各种措施:聘请外国专家来院讲学、指导工作;派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到国外实习、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除每年接受国家分配一定数量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外,还根据院所专业发展的需要,一机部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以机教汪字第97号文正式批准成立了北京机械科学技术学院,设有结构强度(后又分设齿轮传动、液压两专业)自动化、铸造、焊接、热处理、压力加工六个专业。学制四年。办了两期共有学生24人,毕业后基本上都分配到本院及院属研究所工作。 六十年代初,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一九六零年、一九六一年连续两年大幅度精简下放,院部从一九六零年的1674名职工减到891人,精简下放47%。在这种严峻的大精简中,为了保证科研工作能够正常进行,保留了大批科技人员,精简前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9.7%,精简后科技人员反而达到了52%,这是此后几年中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基本因素。 精简后,为了减少院内外专业重复,对机构及专业设置又作了较大的调整:将冷加工、特种加工和液压专业分别移交给机床研究所和五局(液压专业后又回归机械院);将院属武汉所的热处理专业划归院部二处,该所名称改为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院内各专业处也有所调整合并,由八个专业处改为六个专业处等。同时一机部为了减少机关编制,将原技术司负责的对部属研究所的计划、经费、物资器材供应等方面管理工作,分设三个处,划归机械院,将一机部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也移交给院标准处。后于一九六五年六月底又全部归到部技术司。 自一九六零年以后,院部及所属各研究所已承担了相当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与开发任务,如尖端技术用的特殊材料试验设备,“九大设备”的若干关键技术,不锈钢成套加工工艺,某些军工产品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尖端武器地面试验用的大型离心机、振动台,大型水电和火电设备的关键技术以及生产中所提出的许多材料与工艺问题。为了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院及院属各研究所分别成立了科研指挥部并健全了科研指挥系统,院在加强计划管理的基础上,针对每个时期的具体目标,统一调度院所的人力、物力,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充分发挥了院、所综合作战优势,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总之,这一阶段是机械科学研究院艰苦创业,令人难忘的辉煌时期。 下放搬迁和解体重组阶段 一九六六年六月至一九七八年五月的十二年期间,其中十年是“文革”动乱时期,科研与各项工作基本停滞,处于瘫痪状态,直到机械院一度解体,后又重新组合。 一九六九年四月、五月,2多名干部分两批下放到罗山一机部五七干校。同年十二月按照所谓“战备疏散”的命令,一机部决定将机械院全迁到河南省漯河市。由于在搬迁中遇到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难和损失之后,经有识之士“顶风”力争,直言利害,得到了当时一机部领导的理解和支持,遂于一九七一年二月明确,改机械院全迁为部分搬迁,并将已搬迁到漯河市的强度、齿轮、铸造、焊接及相应的辅助和行政人员42多人成立了漯河机械科学研究所。由于漯河市根本不具备进行科研的基本条件,后经多方努力,于一九七二年八月河南省同意将该所迁到郑州市,成立了郑州机械科学研究所。,根据一机部一九七二年一月十九日一机技字4号文通知,将留京部分的“高温材料研究”和“精密测量仪器研究”两个专业及其人员和设备,以及位于现首体南路,经过十多年苦心营造的2565M2科研和生产试验基地(含三个试验楼、一个试制工厂和四号楼的基础工程)全部交给北京市有关单位使用。与此同时,原机械院所属的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沈阳铸造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和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也先后下放给所在省、市领导。 至此,机械科学研究院作为机械工业基础技术和基本工艺的研究开发实体完全解体。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一机部以一机技字第1164号文通知将机械科学研究院、电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农机化研究院三个单位留京部分合并成立一机部机械研究院,下设机电研究所和农机研究所两个科研实体,其中机电研究所由机械院和电器院的留京专业、科研人员和设备设施组成。由机械科学研究院改名为机械研究院,其实质即从原来的科研实体改变为从事行业技术组织工作的管理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工作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情况,总结典型经验并提出建议;负责组织编制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负责组织管理机械工业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定型工作,以及编制基础标准;负责组织协调机械工业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工作和重大技术革新先进经验的交流推广;承担部下达的科研课题与科研任务。 根据部下达的任务,院本部设置了科技部、政治部和办公室(包括行政后勤)三个部门。科技部下设机械一室(通用、重型机械)、机械二室(机床、汽车、仪表)、电工室、工艺室、标准室和综合室,以配合部局组织管理机械工业产品的开发研制与有关技术工作。科技部从一九七二年建立到一九七八年撤销的六年期间,在协助部各专业局和科技司在科技组织管理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并卓有成效。例如:协助通用局组织3万吨合成氨成套设备的研制和技术攻关,协助重型局组织螺旋焊管机、井下无轨自动凿岩机台架等产品攻关;协助电工局组织葛洲坝大型水轮机组的制造技术攻关和2.3万千瓦燃气轮机的测绘仿制与技术攻关;协助机床局组织数控机床的开发;协助科技司组织1项基础件攻关的规划与实施,组织编制1976—1985年机械工业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组织各种标准制修订等。 一九七六年一月国家计委以计基字第3号文批准在机械院内建立标准化研究所(由原机械院的标准计量处为主体组建)和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以原电器院留京部分为主体,融合原机械院的自动化室、仪表室的专业力量组建),原机电研究所名称及力量继续保留(由原机械院的锻压、热处理、模具、理化检验等专业及试制工厂的留京部分组建)。院于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正式通知,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和机电研究所自一九七八年一月一日开始启用新章对外办公。 “文革”结束后,一机部各专业局恢复了科技处,重新承担起有关产品的技术组织管理工作。同时,一机部在“文革”期间下放地方的科研所也相继收回。据此,一九七八年五月,根据部的指示,将机械院科技部所承担的37项行业技术组织工作,先后移交给部有关专业局,并有58名科技人员调部工作。至此,科技部工作结束,机构也随之撤销。原院属农机所恢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名称,划归农机部领导。 机械研究院根据一机部一九七八年五月十二日一机技字654号文恢复了原机械科学研究院名称。并承担下列任务:负责管理直属研究所(北京机电研究所及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受部委托代管标准化研究所;负责管理五个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研究所,即机械工业部上海材料所、机械工业部武汉材保所、机械工业部郑州机械所、机械工业部沈阳铸造所和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焊接所;对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基本工艺、新技术研究等方面的任务,按照部统一安排,归口负责组织各有关研究所、企业、大专院校的技术协调和经验交流工作;调查研究机械工业科研机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提出建议,总结交流科研管理的经验。 恢复性建设阶段 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是科研院所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阶段。一九七八年三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同年十二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既预示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向全党发出大办科学的号召,又对整顿科研机构,建成科研体系提出了要求。 机械科学研究院自一九七八年五月恢复原名称后的前几年,主要承担科研管理任务,既管理八个研究所,也协助一机部管理行业技术工作。其间在组织研究所的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组织机械工业共性技术攻关,规范研究所科技计划及成果管理,实施各研究所试验基地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机械院已演变成为只具备管理职能的科研管理机构。 根据机械工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状况,院本部于一九八零年起,压缩院管理机构和人员,积极地创造条件,开辟新的科研领域,开展某些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在获得一机部批准后,保留管理院直属研究所的职能和部门,撤消了管理行业技术工作的第一、第二科技处,并成立了科研处,下设技术预测与科研管理研究室、可靠性研究室和非标设备研究室,并筹建环保研究室,启动了四个新兴、交叉专业的实体科研。同时,开展了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自一九八一年,国务院先后批准我院14个专业具备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学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还与一机部教育局和陕西机械学院共同领导北京研究生部,并成立了学位评定委员会。于一九八二年二月成立振华机械科学技术咨询公司,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而,一机部于一九八三年一月又以机办字第35号文通知,明确机械院是部直属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和管理机构,其任务是:管理院直属所,接受部委托代管标准化所,并与部教育局、陕西机械学院共同领导研究生部;归口管理机械工业基础技术、基本工艺、基础件攻关、材料应用、标准化、机械工业自动化以及有关的应用研究任务;按部统一安排,组织有关研究所、企业、大专院校对上述任务作出规划、计划和协调工作并组织论证、攻关、交流和成果推广、技术咨询服务工作;积极开展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的研究及预测,技术政策、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机械工业科研机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提出建议,组织开展科研管理方面的工作,交流加强科研管理和科研机构整顿的经验;承办部交办的其它任务。此通知与七八年五月一机部654号文比较,主要是扩大了科研工作的范围,使院自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三年这五年的工作得到了部领导的确认。一九八三年三月院根据软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改革发展的需要将原科研处分设为技术发展研究处和科研管理研究处。为使可靠性室和环保室能得到充分发展,一度将两个研究室划归机电研究所领导。 一九八四年院本部及院属各研究所在完成恢复性整顿的基础上,全面地开展了建设性整顿。院一方面协助部科技司对部直属研究所就扩权、改革等问题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推广交流,另一方面加强院的整顿和调整工作。在科技体制深化改革、政研分开的新形势下,于一九八五年明确向部提出:院既要管好八个所,又要成为一个科研实体的设想。为此,一机部于同年十月十二日以机技函字1997号文再次就机械院方向任务和机构设置作了批复。其方向任务是:机械科学研究院为机械工业共性基础技术归口单位。并按简政放权、扩大研究所自主权的原则管好八个所,充分利用各所的专业力量和优势,组织共性技术的综合性研究及攻关工作;开展机械工业技术经济、发展战略和科技管理的研究,逐步成为机械工业技术经济、发展战略和科技管理研究中心;从机械工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开展对机械工业发展有重大深远影响的新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逐步建成有特色的共性技术研究机构;开展机械工业共性技术的咨询服务;开展机械工业共性技术数据的收集、处理、研究工作;接受部委托的共性技术和技术经济发展的有关行业工作。 机械院自一九七一年解体,科研和生产试验基地全部移交给北京市有关单位使用,于一九七二年五日迁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以来,经过历届领导的努力,在部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于一九八四年十月北京市规划局以城管设字第1263号文批准机械院在原址的重建工程。并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破土动工。它预示着机械院将在三、五年内结束近2年的“寄人篱下”的状态。 调整性发展阶段 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九年间,院根据1997号文的精神,在两条战线开展工作。一条战线是对八个院系统研究所的管理。为适应深化改革的形势,院转变科技管理思路,对院系统各所淡化管理,加强服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承接任务,组织并协调跨所跨专业的大型科研项目,组织好综合作战。十几年来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如:研究、分析、理清了近2个纵向任务承接渠道,总结了近2种为企业横向服务的方式,把如何面向两个市场承接任务,提高产业化能力作为每年院所长工作会议和技术委员会年会的讨论主题;1986年经努力争取,在部基金会下,成立了由我院进行招投标具体操作的机械工业共性技术基金项目组,支持了各所在改革初期的技术储备工作;组织承接并完成了大量多专业跨所的大型科技任务。如:三峡机组、25热连轧机组、大型火电、核电设备、大型露天煤矿设备、海上采油平台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项目;XXX工程、大型风洞关键试验设备等重大军工项目;优质高效少无污染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工业工程基础数据库、先进机械产品设计方法及基础等行业技术攻关项目;材料热加工工艺模拟及优化等国家攀登项目;机械工业产品及基础技术2年振兴目标等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与德国材料检验院(BAM)、韩国工业技术院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另外,也组织了院属各所与东风汽车公司、徐工集团、北人集团等大型企业的对口合作,与沈阳市、武汉市等重点工业城市的对口合作等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发挥并壮大了机械院多专业综合作战的实力,也增强了院所之间的凝聚力。 另一条战线是深化院自身改革,加强院的实体建设。院改进技术经济责任制和各种奖励办法,发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联合,开辟多渠道的任务来源,以增强经济实力,狠抓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期间在院本部,先后建立起系统分析研究所、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研究所、机械基础件工艺与装备研究所、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包装机械研究所、自动检测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心等科研实体;对院内公司进行整顿,调整组建了振华机械科学技术咨询公司以及劳动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 一九九零年六月在原址重建的科研办公大楼基本竣工,七月下旬即投入使用,同年十一月正式通过上级验收。 一九九二年八月经国家科委和机械部批准在我院建立了北京振兴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这是全国建立的第一个以中介技术服务为主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为机械工业全行业服务。 一九九三年三月经外经贸部批准,我院被授予科研院所科技产品的出口权。 一九九四年四月经机械部批准在我院成立中国机械工业质量体系认证中心,并于同年八月通过国家质量认证专家委员会审查,成为国家技术监督局首批公告的质量体系认证机构之一。以后又相继成立中国机械安全认证中心、机械工业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中心,形成专业齐全的第三方认证服务力量。 一九九三年三月院领导班子换届结束。新班子在前届班子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以人才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柱,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把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引进各项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与此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出树立和发扬敬业、奉献、进取、求实、全局、团结和勤俭七种精神,较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院的实体建设和经济实力取得较大进展。 机械部为了加强标准化工作,增强机械院的整体实力和综合能力,并着眼于机械工业科研体系的长远调整与重组,尽快实现机械科学研究院成为国家级的科研单位,于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一日以机科研字129号文正式通知,实施以机械院为主体的与标准化研究所合并。合并后,实现了标准、计量、质量认证、检测技术的有机融合和优势互补,进一步壮大了机械院院本部的整体科研实力。 为深化院的科技体制改革,提高院的竞争能力,推动科技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结构,促使机械院尽快成为既能作为行业管理的支撑机构,又能独立地面向市场,软硬技术兼备,科研、开发、生产、经营、管理五位一体的科研实体,一九九五年机械院正式组建技术开发、技术监督、技术创新和多种经营四个体系,科技与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为规范科研、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院在原有职能部门的基础上,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法律事务部,将原纪检监察审计室的审计工作独立为审计办公室,将科技处代管的外事办独立为外事办公室,将财务处改为财务经济处。 一九九七年八月,部以机械办(1997)684号文将部档案馆整体并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一九九八年三月,部以机械科[1998]317号文批复工程机械军用改装车试验场与院合并。 这一阶段,院系统八个研究所由机械工业部(机械委等)和机械院实施双重管理,并以部管理为主(人事任命、资金渠道、资产管理)。机械院每年主要通过“院所长工作会议”、“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和“院技术委员会”实施辅助管理,重点在于行业工作指导、协助开拓任务渠道、加强服务功能等。 院集团组建阶段 一九九九年五月,科技部、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文件[国科发政字(1999)197号文],将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实施转制,机械科学研究院以及同属机械工业部的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沈阳铸造研究所、郑州机械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北京机电研究所等与机械科学研究院重组,整体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划归中央大企业工委管理。 一九九九年七月,国家机械工业局将重组各单位的全部资产划入机械科学研究院,干部的管理、任命权移交给机械科学研究院。 一九九九年十月,外交部正式批准机械科学研究院获得独立的外事审批权。 二零零零年四月正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至此,机械科学研究院结束了长达43年的事业单位体制,转变为企业。 二零零零年中央企业工委组建,院与其他中央企业一起划归中央大企业工委管理。 二零零零年,根据国办发(2)71号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中央所属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决定勘察设计单位一律与政府主管部门解除行政隶属关系,并参照国际通行的模式改造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根据机科办发(2)251号文件,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研究院正式进入我院。 二零零二年院启动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工作。 二零零二年三月,经国家经贸委国经贸企字(22)179号文正式批复,以机械科学研究院为主,联合北京市大地科技实业总公司、钢铁研究总院、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作为发起人,共同发起设立了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零零二年三月,院新一届领导组建,在原班子工作的基础上启动院集团建设。 二零零二年四月一日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召开公司创立大会,五月完成工商注册并正式运行。 二零零二年六月将院部管理与服务职能分离, 组建了院部物业中心。 二零零二年八月重组机械工业工程机械与军用改装车试验场,作为院自属企业管理。 二零零二年八月,根据院集团管理的需要,将院本部从事行业技术服务工作和软科学研究的业务进行整合,组建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模拟法人实体运行。二○○三年九月,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完成工商注册。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按集团管理需要,在原院职能管理部门的基础上重组集团职能管理部门。 至二零零二年底完成了以产权为钮带的院母子公司集团管理架构调整。院集团定位为:战略中心、决策中心、管理中心;各直属、控股企业(院、所、公司)定位为:技术中心、利润中心。 二零零三年院提出:规范管理,建立运行机制;重点突破,夯实发展基础的工作思路,重点开展了集团管理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与母子公司集团管理架构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了院职能管理部门管理中心的转移。 二零零三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院成为直接监管企业。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按照机械院集团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要求,充分发挥机械院在装备制造业中的综合技术优势,建设国内装备制造技术集成主力军,按照专业化经营思路,打造机械院核心企业,经国资委批复同意,结合股份公司的资产置换和业务重组,开始对北京地区的产业、科研、行业和物业资源整合。将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北京机电研究所及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京区产业部分整合,组建成为新的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院本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和北京机电研究所的物业服务部分整合,组建中机实烨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京区的物业服务工作;重新组建了院级研发中心—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院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原院本部、自动化所和机电所离退休人员的统一管理。成立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原院本部、自动化所和机电所分流富余人员的统一管理和安置。构成了京区研发(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新的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业(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物业(中机实烨公司)、院总部的四大专业公司加总部的业务格局。 二零零五年六月,根据国资委关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突出主业和做强做大的总体要求,结合机械院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探索科研院所与区域产业经济的结合途径,通过机械院和杭州市双方的深入接触和全面了解,在杭州市成立了公司制的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力争经过若干年后发展成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共性技术开发、集成化装备、系统解决方案、综合技术服务的最佳供应者。 二零零五年九月,院在原关于“项目投资管理工作通知“的基础上下发了《机械科学研究院投资管理办法》,加强了院内的投资管理,规范了重大决策行为。 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北京中机实烨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为独立企业法人,开始北京地区的物业服务与管理工作。 二零零五年十二月,院下发了《机械科学研究院资本收益管理暂行办法》、《机械科学研究院收缴子企业资本收益的管理及使用暂行办法》,开始收缴子企业部分资本收益用于激励和技术开发,同时规范资本收益管理、使用等。 至此,历经5年的发展,机械科学研究院已经由建院之初以机械行业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公益(标准化)技术研究为主的事业性质的研究院,发展成为包括11个成员单位,具体成员单位包括: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沈阳铸造研究所、郑州机械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含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和北京机电研究所)、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机械工业工程机械军用改装车试验场(分公司形式运作)、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中机实烨科技有限公司、机械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分公司形式运作)、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取得各类科技成果和专利65余项,二零零五年当年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分别超过2亿、12亿元;建立了基本的母子公司式集团管理制度,实行母子公司式集团管理;从事机械行业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公益(标准化)技术研究、研制和提供工艺与材料类制品、机械装备及系统集成类产品、同时开展综合性工程技术服务工作的大型科技企业集团。 为了扩大发展空间,有利于市场竞争,二零零六年六月经国资委批准“机械科学研究院”更名为“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愿景是成为引领中国装备制造技术的科技企业集团。集团定位于装备制造业,通过保持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引领,以赶超世界先进制造技术水平为追求目标。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使命是以提升中国装备制造水平为己任。集团通过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技术服务,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全面技术解决方案,提升中国装备制造水平。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技术创新目标是成为中国装备制造技术的领跑者,行业技术服务目标是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成长的助推器,并将在产业上找准突破口,做强做大。  组织机构 管理部门 院务工作部、科技发展部、企划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管理部、资产管理部、纪监审工作部、党群工作部。 全资子企业 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沈阳铸造研究所、郑州机械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中汽认证中心、机械工业工程机械军用改装车试验场、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中机实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北京机电研究所。 控股公司 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浙江分院。 其他所属单位 机械工业档案馆、北京机科易普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 管理团队 李新亚: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行政全面工作、党委全面工作(B角)、人事工作、战略管理。 曹世清: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党委全面工作、行政全面工作(B角)、老干部工作、安全管理、维稳工作。 王德成: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技术与市场开发、科研计划管理、教育、外事与国际合作、档案管理、对内投资立项。 王露霞: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群团及统战工作、东区改造建设、后勤保障与服务、非科研经营类资产投资、资产动态管理。 李亚平: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工作。 单忠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 。 李劲松: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总会计师 。 王西峰: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改革改制、法律事务、质量与风险管理、企业信息化及行业服务业务发展工作;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愿景使命 集团愿景 成为引领中国装备制造技术的科技企业集团。 集团定位于装备制造业,通过保持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引领,以赶超世界先进制造技术水平为追求目标。 集团使命 以提升中国装备制造水平为己任。 通过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技术服务,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全面技术解决方案,提升中国装备制造水平。

点击查看

职位招聘

东莞市博鑫达电子科技电子仓管员

东莞 | 1-3年 | 中专/中技 | 全职

0k-0k

一年以上仓管工作经验

点击查看

广州名芯电子仓管

广州 | 1-3年 | 中专/中技 | 全职

0k-0k

绩效考核

点击查看

瑞聚仓管员

东莞 | 1年以内 | 中专/中技 | 全职

0k-0k

薪资详情 薪资范围: 5000-7000元/月 发薪日: 30日 社保类型:五险

点击查看

查看更多